课程与教学论(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能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从事体育教育、体育课程和残障人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胜任高等、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和残障人教育研究和实践以及与体育教学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该学位点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该学科是天津市第四期重点学科。
热忱欢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需求,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以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依托,拥有多学科综合、实力一流的师资力量。学科是天津市高校第三、四期重点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天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学科在体育管理与发展战略、社会体育发展、体育法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社会学等方向具有特色,有多项研究成果为国家体育决策吸纳和获奖。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项目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热忱欢迎体育和社会体育专业,以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情报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具有实践经验、跨学科专业的在职人员报考。
运动人体科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适应竞技体育和大众健康需求,培养在运动人体科学、健康促进和相关生物医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天津市高校第一至四期重点学科和“重中之重”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科所在健康与运动科学系,以天津运动医学研究所和天津市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为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关系。研究领域(方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目前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4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学科主干课程《运动生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科还拥有天津市教委科技创新团队、天津市教委教学创新团队。
热忱欢迎基础和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有实践经验、跨学科专业的在职人员报考。该学位点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培养从事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工作的高级教练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体育管理人员等复合型体育高级专门教学人才。该学科是天津市高校第四期重点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科利用我院天津市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和体能评价实验室的先进实验研究条件及学院其他优良的相关教学和科研设备,进行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学科承担了30余项国家和省部委级研究课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奥运攻关一、二、三等奖。学科主干课程《排球》和《网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热忱欢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具有一定训练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
民族传统体育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培养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和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和体育管理人员等高级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该学科是天津市高校第四期重点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科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继承与发展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教学与训练实践。
热忱欢迎武术、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具有一定教学和训练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0215)
我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全国体育学院中首次设立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以培养具有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在医疗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为目标。该学科是天津市高校第四期重点学科。依托我院天津市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天津运动医学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市人民医院作为临床科研与实践基地。实验研究条件一流,导师队伍强,专业发展迅速。学科拥有天津市教委科技创新团队、天津市教委教学创新团队。
热忱欢迎医学院校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该学位点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体育硕士(045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批准,自2005年起在我国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开创了体育硕士培养的新渠道,搭建了我国体育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我院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体育教育(045201)、运动训练(045202)和社会体育指导(045204)等3个领域。
热忱欢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及休闲体育专业应届本科生,以及从事体育教学、专业运动训练、中高级体育锻炼的指导人员等报考。
体育心理学(0403Z1)
体育心理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自主设立的体育学二级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能从事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评与培训、心理研究及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心理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国家体育总局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平台,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科主干课程《运动心理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学科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天津市教委创新团队、天津市教委教学创新团队等称号。
热忱欢迎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专业的应届本科生报考,以及生物学、社会学等跨专业的应届本科生和在职人员报考。
体育舞蹈学(0403Z2)
体育舞蹈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自主设立的体育学二级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舞蹈学和体育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体育与舞蹈表演与研究方法,具有体育艺术表演教学能力、体育表演和舞蹈作品创编能力、体育艺术表演理论与实践应用与研究并行能力,能独立胜任体育与舞蹈及相关专业岗位的教学、训练、组织管理与科学研究的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欢迎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的音乐与舞蹈学、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有实践经验、跨学科专业的在职人员报考。
体育管理学(0403Z3)
体育管理学是体育学与管理科学中的一门交叉性基础科学。它是在总结体育管理实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体育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为适应国家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天津体育学院独立设置体育学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在国家体育产业持续繁荣的环境下,本学科致力于培养独立从事体育管理实践和科研工作,能够胜任政府体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和高等院校体育管理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该学位点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天津体育学院具有良好的体育管理实践和科研传统。在老一辈体育管理专家的努力下,团队成员在公共体育服务、国家体育经纪人标准、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政策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
欢迎体育学和管理学专业,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具有实践经验、跨学科专业的在职人员报考。
运动康复学(0403Z4)
运动康复学是运动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的新型应用型学科(专业),其特色是研究运动科学和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体育运动特色手段进行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方法开发、运用与机制,培养研究生掌握现代运动康复诊疗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创新开拓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从事运动康复基础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在康复医学、体育训练与康复机构、养老、社区等领域从事创伤、疾病、残障、衰老等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预防与康复治疗工作。该学科是博士授权学科,拥有体医结合专业背景、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拥有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和天津市教学团队,承担着国家、天津市、国家体育总局等多层次科学研究课题,拥有天津市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平台;建立了优质的临床实习实践平台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热忱欢迎运动康复学、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有实践经验、跨学科专业的在职人员报考。
应用心理(045400)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能够从事竞技运动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心理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心理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心理学实验平台,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科主干课程《运动心理学》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学科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天津市教委创新团队、天津市教委教学创新团队等称号。
热忱欢迎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专业的应届本科生报考,以及生物学、社会学等跨专业的应届本科生和在职人员报考。
新闻与传播(055200)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宽广的人文知识,掌握新闻前沿理念、职业素养和传播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熟悉体育运动理论知识,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科拥有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体育摄影室、媒体工作室、全媒体实训平台等多个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在体育新闻与传播、体育文化与传播和体育数字媒体等方向具有特色,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项目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该学科与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等8家一线媒体建有实习基地,还与众多媒体企业保持合作关系。
热忱欢迎新闻学、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化学等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具有实践经验、跨学科专业的在职人员报考。
|